灵渡寺1
回家后上网寻找该地名称,该地名为灵渡山,灵渡一名令我想起香港三大古刹之一的灵渡寺,详细研究下发现灵渡寺就是座落在灵渡山下。该寺位处隐蔽的山谷中,人迹罕至,探访出入甚为不便。由新界邓氏家族管理,此来有一段故事,容后再谈。
灵渡寺2
石门上刻有「灵渡寺」三字,这是清未墨翰将军张玉堂真迹,张玉堂是驻节九龙寨城共13年的大鹏协副将,在九龙城寨公园中就保存了这位翰墨将军的拳书「墨缘」及「寿」字。正门对联石刻金字:「灵气所钟山独秀,渡杯而至石犹新。」
根据宝安县志的记载,南北朝时高僧杯渡禅师开创于此,最初杯渡禅师先进驻屯门青山,及后才到灵渡山创立此寺继续襌修,大约于397-401年间兴建。灵渡寺在历朝间以不同名称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本名已经不详,隋代以「灵渡道场」命名,唐代称为「大云寺」,到宋代叫「碧霞宫」,至元代改名为「白云寺」,直至明代才以「灵渡寺」流传至今。
原来的灵渡寺建于山腰,当年邓氏村民认为此庙位于山腰,大门正对着村落,从村中遥望山上的灵渡寺整体建筑及大门,像是山上猛虎张口,伤害村民,逐买下此庙的管理及经营权,然后把庙宇搬到现今位置,于清朝道光二十年(西历1840年)移至山脚,并且把原来开在正面的大门改成左侧方,虎口便不再对着村民。
灵渡寺3
这一面本来是寺庙正面,即大门原来开门的位置
灵渡寺内供奉三方佛,中为释迦牟尼、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最右的殿内设有观音 像。该寺曾受道教影响而一度改为道观,所以现今仍保留不少道教神像,这些神像大都在近年重修,并不是昔日原来的古貌。
本来寺后有一古井杯渡井,相传是杯渡禅师饮水的地方,光绪三十年间,村民邓宠荣在三十三岁时患上大病,幸得神佛庇佑以杯渡井的井水所救,延寿八载,其间更生了二子,其子邓惠麟于寺中立了一碑《先父宠荣公轶事碑记》,记载此事,可惜杯渡井已被落石所封。

八字测算、命运分析,占卦问事、风水择日,卦不走空润金随缘
有缘者加南虚子先生微信 nanxu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