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时间:2020-03-26 21:28 编辑整理:南山狐网 来源:

 

有个郎中,姓郝,医术高明,又不端架子,人们都乐意找他看病。

 

这天,他在三十里外一户人家里救了一个垂危病人,回来的路上,走着走着天就黑了下来。郝郎中心里不免有些发怵,捡了根木棍捏在手里,给自己壮胆。

 

才走出没几步,突然半空中传来一声断喝:什么人?

 

郝郎中定神一看,见眼前横着四条汉子,一个个脸上全用锅底灰抹得一塌糊涂,手里的铁棍在夜光下闪着寒光。

 

郝郎中知道遇上匪徒了,连忙说:我是替人看病的郎中,借道给个方便吧?

 

四条汉子哪里理睬,上上下下把郝郎中搜了个空,随后猛地把他推了个趔趄:快滚吧,不要让老子看着你扎眼!

 

郝郎中捡得性命,于是便慌不择路拔脚就逃。

 

也不知走到哪里,他耳边突然又传来一阵小孩的哭声。唉,该我怎么啦,今天尽碰上事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脆一走拉倒。郝郎中一边嘴里自言自语着,一边脚下就加快了步子。

 

可越走得远,他就越觉得孩子的哭声响,一声声尽往耳朵里扎。郝郎中两条腿挪不动了:自己是济世救人的郎中,怎么能眼睁睁见危不救呢?于是便循声去找孩子。

 

 

道教认为,道经是三清天尊——三洞教主为拯救宇宙众生,使用自然妙气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在这里建房子,在地下挖出了不少古旧的青砖。曾经是铜锣坪的居民则言之凿凿的说,穆和在这里某一个十分隐秘的地方埋了的护庄宝物,铜锣坪遭难时宝物就会示警显灵。如此这样,不一而尽。看来,穆和可能真的隐居在这里了。

前几日跟几位道友品茶论道时,分享了一个我曾听说的因忤逆不孝死于非命,最后死无葬身之地的故事。其中一位道友颇有感触,也聊起他拜师入门不久就被雷劈的经过,心中感到非常奇妙也甚为震惊。

 

 

找到跟前一看,不得了,两只狼正围着一个孩子转。郝郎中连忙四下里扒拉了一堆干草枯叶,用火石点着,然后一个箭步蹿了上去。

 

狼被吓跑了,郝郎中按着孩子的指点,把他送回了家。

 

 

小孩娘正在灯下流泪呢,见孩子被好好的送回来了,高兴得又是哭又是笑。孩子娘说:俺家那死鬼出去耍钱,十天半月也不见个影。这一阵咱们这地儿正传『山里热』呢,孩子也被染上了,他大伯说不扔不行,否则剩下的娃一个也活不了。唉,就这么生生地硬是把这孩子给扔了。

 

郝郎中一听,这病能治呀,便好生安慰了孩子娘一番,又连忙吩咐她去讨几味药来。

 

郝郎中点出药名,孩子娘说:巧了,家里就有。于是,孩子娘灶前煎药,锅里就把鸡蛋给煎上了,她说什么也要请郝郎中喝盅酒。

 

道教认为,道经是三清天尊——三洞教主为拯救宇宙众生,使用自然妙气书写的先哲圣典。道经藏于“七宝玄台”,神仙通过乩仙降笔等方式将经书传授给高道名士,再由他们传播布道于世间民众。道教经典卷帙浩繁,包罗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法术、斋醮科仪、传道弘道与风水推算等各方面内容。

 

 

战国中期的齐国兴盛起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信仰转变为宗教团体。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墨家尊天明鬼、兼爱互助和科技方术等思想与内容,被道教涵盖;《易经》是道士的基本经典,易学理论渗透到神学哲学、符箓丹道和斋醮科仪各方面;先秦道士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也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两汉黄老道教的《太平经》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以“太平世道”为目标。东汉丹鼎道派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发展了道教的养生炼丹术。

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陕西咸阳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于句曲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为“茅山”,茅氏三兄弟被称为茅山道教祖师。三茅真君得道于茅山,开茅山道派。早于五斗米道的创立近300年。[3]  汉末军阀张鲁伪称其祖张陵于东汉顺帝年间,在蜀地鹤鸣山自称老君“授以正法,命为天师”,炮制其祖孙三张立教说以惑众。实际上是由被张鲁杀害的张修建立五斗米道(天师道),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为基本经典,[4]  修行符箓咒祝、三官手书。后篡教成功的张鲁在汉中建立了地方割据的短暂政权。[4]  灵帝时期,黄老道教徒张角在中原地区创立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在疾疫流行时用符水咒说为人治病,发展了几十万信徒并建立三十六方来管理。张角在184年领导发动了黄巾起义,遭受统治者的镇压而失败,太平道销声匿迹。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尹彦德兄弟犒劳岳家军,这是茶陵火田尹氏家族引以为荣的事情。《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谱、民间传说以及张治、李东阳等县内前贤的诗文都有记载和吟咏。但是,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特别是细节方面的问题,这些材料记载得比较零散,或语焉不详,或引而不发,对此,很有理清的必要。本文就我所掌握的一些资料来略作说明,以期方家指教。

 

1、我的题目是《尹彦德兄弟犒劳岳家军》,这与上述文字资料一般性的叙述并不一致。这些资料表述为尹彦德犒劳岳家军。《茶陵州志·义举》(各种版本的)记载说:“宋岳飞讨曹成,道茶陵。彦德谒军门,以牛酒犒军三日。”成化八年(1472年),茶陵大学士李东阳回乡祭祖,应尹彦德的后裔尹汉琼之请为尹氏族谱作序,序中引用尹汉琼的叙述,也持这种说法:“岳武穆讨曹成时,彦德以牛酒犒师”。但是,尹氏族谱中的彦德小传却是另外一种说法。文字如下:

 

“九世祖彦德  崇罃公子。家巨富,好善乐施。时,岳武穆王奉命讨曹成,师次火田,公与弟彦尚、彦和以牛酒诣军门犒师,武穆称为长者,赠以诗云:‘富民高义重茶城,能犒行营十万兵。暂写一经光世业,凯旋飞奏请恩荣。’并赠古砚一方、‘一经堂’三字。后杨诚斋先生书以匾,其堂有记载。旧谱中州城旌忠庵镌岳夫子像,亦镌‘一经堂’三字德公。”

 

这一段文字清楚的记载犒劳岳家军的是尹彦德兄弟三人。为什么在一般性的叙述中只提到尹彦德一个人呢?这可能与古时候所说的父亲亡故之后,“长兄如父”,为一家之主的说法有关系,即尹彦德为兄弟三人这个大家的一家之主,称颂一家之主即是称颂一家,无需再说彦尚、彦和的名字。

 

2、尹彦德兄弟三人犒劳岳家军的原因。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谱、民间传说都没有提及,值得一说。

 

岳飞奉命追剿曹成而进驻茶陵,事情发生在绍兴二年。《茶陵州志》和民间传说在叙述这一事件时说,岳飞头一天晚上从江西经毛竹坳进入今秩堂乡合户村,在当地私塾先生帮助下,夤夜起行,第二天早晨到达今火田镇五门村杉里园,接受尹彦德兄弟的犒劳。其中留下的悬念之一是岳家军将士的早餐应该是在这里吃的。据上述资料称,在岳飞由秩堂移师火田的过程中,先后留下了墨庄、光泉题字,还有过平梅花、与彭可安交往的事迹。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甚至还记载了其中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故事:“岳忠武董师过茶陵之秩糖(应是“堂”字之误)。向有冬青树大数尺,横生梗道,过难之。忠武师至之夕,树忽直立。”后来,茶陵民间据此将其演化为岳飞一剑劈开穿石门的故事。这些材料给我们留下了另外一个悬念:岳飞并非如上述资料所说的那样,在不足12个小时的时间里,急匆匆的在秩堂、火田之间行军,而有一个因事而宜、亦驻亦行、从容行之的行军打仗过程。

 

再看看尹彦德兄弟是怎样犒劳岳家军的。据火田《尹氏族谱》记载,尹彦德兄弟此番劳军的“详单”是:每人每天一斤牛肉,一壶酒,两斤大米,另给每人一双鞋。除此而外,尹彦德还入军营宣讲,对岳家军将士作了一番“战前动员”或“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茶陵州志·人物》载,尹氏兄弟的此番义举“令六师之气不战而先夺,其于成功之助盖多矣。”据有关资料显示,这一支部队一共有一万人(一说八千人)。要让这一行人吃早餐的时间、地点安排得如此巧合,尹彦德一家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为这一行人准备早餐,还要一下子拿出这么多的犒劳物资,绝不是事前毫无准备匆促行之的结果。这其中隐含的悬念就是:尹彦德兄弟与岳家军之间一定有过事前的接洽和商定。

 

那么,尹彦德兄弟为什么要费这么大财力、精力来犒劳岳家军呢?答案只有一个:希望以此获取朝廷恩荣及政府的保护。这是一个富而社会地位低下的家庭在乱世谋取自保的一种手段和策略。关于这一点,我觉得没有展开的必要,我下面的叙述可以印证这一点。

 

3、有必要略作交代的几个后续故事。

 

其一,火田尹氏家族的恩荣。据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人物第六》载,当时,岳飞对尹彦德说:“君,长者也。富而无文,当一经教子,后必有显者。”并且还亲笔题写“一经堂”三字相赠,作为这个宗族的堂号。同时,应尹彦德之请,奏请朝廷选派国子监太学生掌教一经堂,教授宗族子弟。后来,宋高宗又为一经堂题写匾额。淳熙十六年,尹彦德之子尹士望在一经堂东侧筹建明经堂,宋高宗恩赐明经堂为明经书院。这是茶陵最早的书院。杨万里、杨至、龚用卿、翁溥等人先后为书院题写名字、匾额并撰记。这些人题写的匾,撰写的记后来都散佚不存。一经堂、明经书院为这个家族引来了一股经久不衰的尊师重学风气和传统,也它为培养了尹伯正、尹仲正、尹申、尹裦然、尹天球、尹天凤、尹谦孙、尹毂、尹岳、尹惟日等进士,使其成为茶陵仅次于谭氏家族的第二大科举名家。明经书院在历代风雨的熏浴中,几经拆建改造,最后成为长生观。1958年,人们又在长生观上兴建火田公社卫生院,现在,又由卫生院改为民房。

 

其二,岳飞赠送的古砚、诗的下落。尹申、尹明瞻在《尹氏初修族谱序》(南宋时期)、《尹氏续修族谱序》(明永乐十六年春)中介绍了两者的下落:“因以忠烈诗刻于里之湖亭,后以寇毁”。经过元末明初的战火之后,“家传武穆所赠古砚旧落陈氏,今漫不可得”。

 

 

沿潞溪逆流而上,穿过李家里,再往前走,不久就要到冷水井。这是散布在天堂山山间低谷的几个小山村。其中有一个山村地域狭小,四面高山环护,如深陷地底的水井,人们就把它叫做“冷水井”。而地域区划意义上的冷水井,指的是包括上大陇、半冲、冷水井、铜锣坪在内的地方。如果结合历史遗迹来考察它的地域范围的话,所谓的冷水井,应该还包括下大垅在内。民国二十四年实行保甲制度,这一带作为一个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命名为里仁保,原因也就在这里。

 

冷水井地处深山老林,偏远闭塞,交通尤为不便。从1992年开始,这里的人开始陆续外迁。现在,冷水井、铜锣坪的住户已全部迁出,山村荒芜,行将为人遗忘。但在历史上,这里曾因为穆和隐居而名闻遐迩。

 

《茶陵州志·杂志》(明嘉靖版)记载:“潞水溪北有冷水井,陈文帝时,处士穆和为太常博士,及北隋继统,和隐居教学不倦。开皇三年,屡征不起,遂以熔铁锢其门。……”《湖南省掌故备考录》记载得稍微详细:“陈文帝庚辰年,处士穆和为大常博士。隋继统,和隐居潞水冷水井。隋文帝开皇三年,屡征不起,遂以熔铁锢其门,岁余犹闻朗读之声。唐武德二年,少詹事杜淹为著其事,勒碑志感。裴寂纠之,遂扑其碑。明初于灰尘蔓草中得之。”两者可以互为印证。穆和隐居冷水井的原因、经过以及他最后的去向,我们现在无从稽考,但以上述记载为主干的传说,却仍然在潞水民间流传,它的基本情节与上述记载一致。据考证,穆和隐居教学不仅是潞水地区的私人办学之始,也是至今为止见诸文字记载的茶陵私人办学之始。在民间传说中,穆和隐居冷水井的故事还有一个留证的实物,即潞溪上一座叫里仁桥的小石拱桥,传说这座桥是他在隐居期间修造的。这座桥在下大垅境内,至今保存完好。这里曾经是一条交通要道,经冷水井过攸县,可以北上长沙等地。在民间传说中,过往官员途经潞水,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说的是风水宝地,不可干犯亵渎。实际上,这应该是文官武将过里仁桥时对穆和表示崇敬和怀念的一种自觉行为。

 

2009年下半年,我去冷水井一带与老人闲聊。有人告诉我,穆和隐居的具体地点很可能是铜锣坪。这是一个因地形酷似铜锣而命名的山村。直到民国年间,这里还能看到青砖铺就的土坪、下马石、马厩等遗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在这里建房子,在地下挖出了不少古旧的青砖。曾经是铜锣坪的居民则言之凿凿的说,穆和在这里某一个十分隐秘的地方埋了的护庄宝物,铜锣坪遭难时宝物就会示警显灵。如此这样,不一而尽。看来,穆和可能真的隐居在这里了。

前几日跟几位道友品茶论道时,分享了一个我曾听说的因忤逆不孝死于非命,最后死无葬身之地的故事。其中一位道友颇有感触,也聊起他拜师入门不久就被雷劈的经过,心中感到非常奇妙也甚为震惊。

 

 

正在这时,屋门被咚地一声踢开了,扑进来一个两眼血红的汉子,揪住郝郎中的衣领就骂:哪儿来的野汉子,深更半夜勾引我老婆来啦?

 

郝郎中的脖子被他勒得喘不过气来,孩子娘想解释,被汉子一脚踢倒在地上。

 

但几乎是与此同时,扑咚一声就见从房梁上跳下一个人来,指着汉子就骂:你算什么男人?我可实在看不下去了。

 

你是什么人?汉子吓了一跳。

 

我是贼,要打要罚要见官随你,不过我得替他们说句公道话。

 

 

 

原来,这个贼天擦黑时路过这里,见这户人家屋里只有一个女人,就悄悄溜进屋,蹿上房梁,想等女人睡熟后好下来偷点东西。可谁知就听到了女人和郎中的这段对话,直听得鼻子发酸,和这么好的人相比,那贼觉得自己简直就不是个东西。他无论如何也呆不下去了,干脆豁出来亮了相。

 

汉子听完贼的叙述,端过油灯朝郝郎中照了照,叫了声:我的亲哥哥哎!翻身就跪倒在地上,你这一动善心,救了几条命。你快看看我是谁?

 

郝郎中如何认得眼前这个汉子?

 

汉子说:不敢撒谎,我实说了吧。傍黑天山里劫你钱财的人里头,就有我的份。你看,抢你的银子都在这儿。还给你,亲哥哥,你今天若是不留下来叙叙,我就一头撞死在这儿。要不,你送我见官去!

 

道教认为,道经是三清天尊——三洞教主为拯救宇宙众生,使用自然妙气书写的先哲圣典。道经藏于“七宝玄台”,神仙通过乩仙降笔等方式将经书传授给高道名士,再由他们传播布道于世间民众。道教经典卷帙浩繁,包罗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法术、斋醮科仪、传道弘道与风水推算等各方面内容。

 

战国中期的齐国兴盛起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信仰转变为宗教团体。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墨家尊天明鬼、兼爱互助和科技方术等思想与内容,被道教涵盖;《易经》是道士的基本经典,易学理论渗透到神学哲学、符箓丹道和斋醮科仪各方面;先秦道士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也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两汉黄老道教的《太平经》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以“太平世道”为目标。东汉丹鼎道派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发展了道教的养生炼丹术。

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陕西咸阳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于句曲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为“茅山”,茅氏三兄弟被称为茅山道教祖师。三茅真君得道于茅山,开茅山道派。早于五斗米道的创立近300年。[3]  汉末军阀张鲁伪称其祖张陵于东汉顺帝年间,在蜀地鹤鸣山自称老君“授以正法,命为天师”,炮制其祖孙三张立教说以惑众。实际上是由被张鲁杀害的张修建立五斗米道(天师道),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为基本经典,[4]  修行符箓咒祝、三官手书。后篡教成功的张鲁在汉中建立了地方割据的短暂政权。[4]  灵帝时期,黄老道教徒张角在中原地区创立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在疾疫流行时用符水咒说为人治病,发展了几十万信徒并建立三十六方来管理。张角在184年领导发动了黄巾起义,遭受统治者的镇压而失败,太平道销声匿迹。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尹彦德兄弟犒劳岳家军,这是茶陵火田尹氏家族引以为荣的事情。《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谱、民间传说以及张治、李东阳等县内前贤的诗文都有记载和吟咏。但是,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特别是细节方面的问题,这些材料记载得比较零散,或语焉不详,或引而不发,对此,很有理清的必要。本文就我所掌握的一些资料来略作说明,以期方家指教。

 

1、我的题目是《尹彦德兄弟犒劳岳家军》,这与上述文字资料一般性的叙述并不一致。这些资料表述为尹彦德犒劳岳家军。《茶陵州志·义举》(各种版本的)记载说:“宋岳飞讨曹成,道茶陵。彦德谒军门,以牛酒犒军三日。”成化八年(1472年),茶陵大学士李东阳回乡祭祖,应尹彦德的后裔尹汉琼之请为尹氏族谱作序,序中引用尹汉琼的叙述,也持这种说法:“岳武穆讨曹成时,彦德以牛酒犒师”。但是,尹氏族谱中的彦德小传却是另外一种说法。文字如下:

 

“九世祖彦德  崇罃公子。家巨富,好善乐施。时,岳武穆王奉命讨曹成,师次火田,公与弟彦尚、彦和以牛酒诣军门犒师,武穆称为长者,赠以诗云:‘富民高义重茶城,能犒行营十万兵。暂写一经光世业,凯旋飞奏请恩荣。’并赠古砚一方、‘一经堂’三字。后杨诚斋先生书以匾,其堂有记载。旧谱中州城旌忠庵镌岳夫子像,亦镌‘一经堂’三字德公。”

 

这一段文字清楚的记载犒劳岳家军的是尹彦德兄弟三人。为什么在一般性的叙述中只提到尹彦德一个人呢?这可能与古时候所说的父亲亡故之后,“长兄如父”,为一家之主的说法有关系,即尹彦德为兄弟三人这个大家的一家之主,称颂一家之主即是称颂一家,无需再说彦尚、彦和的名字。

 

2、尹彦德兄弟三人犒劳岳家军的原因。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谱、民间传说都没有提及,值得一说。

 

岳飞奉命追剿曹成而进驻茶陵,事情发生在绍兴二年。《茶陵州志》和民间传说在叙述这一事件时说,岳飞头一天晚上从江西经毛竹坳进入今秩堂乡合户村,在当地私塾先生帮助下,夤夜起行,第二天早晨到达今火田镇五门村杉里园,接受尹彦德兄弟的犒劳。其中留下的悬念之一是岳家军将士的早餐应该是在这里吃的。据上述资料称,在岳飞由秩堂移师火田的过程中,先后留下了墨庄、光泉题字,还有过平梅花、与彭可安交往的事迹。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甚至还记载了其中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故事:“岳忠武董师过茶陵之秩糖(应是“堂”字之误)。向有冬青树大数尺,横生梗道,过难之。忠武师至之夕,树忽直立。”后来,茶陵民间据此将其演化为岳飞一剑劈开穿石门的故事。这些材料给我们留下了另外一个悬念:岳飞并非如上述资料所说的那样,在不足12个小时的时间里,急匆匆的在秩堂、火田之间行军,而有一个因事而宜、亦驻亦行、从容行之的行军打仗过程。

 

再看看尹彦德兄弟是怎样犒劳岳家军的。据火田《尹氏族谱》记载,尹彦德兄弟此番劳军的“详单”是:每人每天一斤牛肉,一壶酒,两斤大米,另给每人一双鞋。除此而外,尹彦德还入军营宣讲,对岳家军将士作了一番“战前动员”或“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茶陵州志·人物》载,尹氏兄弟的此番义举“令六师之气不战而先夺,其于成功之助盖多矣。”据有关资料显示,这一支部队一共有一万人(一说八千人)。要让这一行人吃早餐的时间、地点安排得如此巧合,尹彦德一家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为这一行人准备早餐,还要一下子拿出这么多的犒劳物资,绝不是事前毫无准备匆促行之的结果。这其中隐含的悬念就是:尹彦德兄弟与岳家军之间一定有过事前的接洽和商定。

 

那么,尹彦德兄弟为什么要费这么大财力、精力来犒劳岳家军呢?答案只有一个:希望以此获取朝廷恩荣及政府的保护。这是一个富而社会地位低下的家庭在乱世谋取自保的一种手段和策略。关于这一点,我觉得没有展开的必要,我下面的叙述可以印证这一点。

 

3、有必要略作交代的几个后续故事。

 

其一,火田尹氏家族的恩荣。据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人物第六》载,当时,岳飞对尹彦德说:“君,长者也。富而无文,当一经教子,后必有显者。”并且还亲笔题写“一经堂”三字相赠,作为这个宗族的堂号。同时,应尹彦德之请,奏请朝廷选派国子监太学生掌教一经堂,教授宗族子弟。后来,宋高宗又为一经堂题写匾额。淳熙十六年,尹彦德之子尹士望在一经堂东侧筹建明经堂,宋高宗恩赐明经堂为明经书院。这是茶陵最早的书院。杨万里、杨至、龚用卿、翁溥等人先后为书院题写名字、匾额并撰记。这些人题写的匾,撰写的记后来都散佚不存。一经堂、明经书院为这个家族引来了一股经久不衰的尊师重学风气和传统,也它为培养了尹伯正、尹仲正、尹申、尹裦然、尹天球、尹天凤、尹谦孙、尹毂、尹岳、尹惟日等进士,使其成为茶陵仅次于谭氏家族的第二大科举名家。明经书院在历代风雨的熏浴中,几经拆建改造,最后成为长生观。1958年,人们又在长生观上兴建火田公社卫生院,现在,又由卫生院改为民房。

 

其二,岳飞赠送的古砚、诗的下落。尹申、尹明瞻在《尹氏初修族谱序》(南宋时期)、《尹氏续修族谱序》(明永乐十六年春)中介绍了两者的下落:“因以忠烈诗刻于里之湖亭,后以寇毁”。经过元末明初的战火之后,“家传武穆所赠古砚旧落陈氏,今漫不可得”。

 

 

沿潞溪逆流而上,穿过李家里,再往前走,不久就要到冷水井。这是散布在天堂山山间低谷的几个小山村。其中有一个山村地域狭小,四面高山环护,如深陷地底的水井,人们就把它叫做“冷水井”。而地域区划意义上的冷水井,指的是包括上大陇、半冲、冷水井、铜锣坪在内的地方。如果结合历史遗迹来考察它的地域范围的话,所谓的冷水井,应该还包括下大垅在内。民国二十四年实行保甲制度,这一带作为一个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命名为里仁保,原因也就在这里。

 

冷水井地处深山老林,偏远闭塞,交通尤为不便。从1992年开始,这里的人开始陆续外迁。现在,冷水井、铜锣坪的住户已全部迁出,山村荒芜,行将为人遗忘。但在历史上,这里曾因为穆和隐居而名闻遐迩。

 

《茶陵州志·杂志》(明嘉靖版)记载:“潞水溪北有冷水井,陈文帝时,处士穆和为太常博士,及北隋继统,和隐居教学不倦。开皇三年,屡征不起,遂以熔铁锢其门。……”《湖南省掌故备考录》记载得稍微详细:“陈文帝庚辰年,处士穆和为大常博士。隋继统,和隐居潞水冷水井。隋文帝开皇三年,屡征不起,遂以熔铁锢其门,岁余犹闻朗读之声。唐武德二年,少詹事杜淹为著其事,勒碑志感。裴寂纠之,遂扑其碑。明初于灰尘蔓草中得之。”两者可以互为印证。穆和隐居冷水井的原因、经过以及他最后的去向,我们现在无从稽考,但以上述记载为主干的传说,却仍然在潞水民间流传,它的基本情节与上述记载一致。据考证,穆和隐居教学不仅是潞水地区的私人办学之始,也是至今为止见诸文字记载的茶陵私人办学之始。在民间传说中,穆和隐居冷水井的故事还有一个留证的实物,即潞溪上一座叫里仁桥的小石拱桥,传说这座桥是他在隐居期间修造的。这座桥在下大垅境内,至今保存完好。这里曾经是一条交通要道,经冷水井过攸县,可以北上长沙等地。在民间传说中,过往官员途经潞水,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说的是风水宝地,不可干犯亵渎。实际上,这应该是文官武将过里仁桥时对穆和表示崇敬和怀念的一种自觉行为。

 

2009年下半年,我去冷水井一带与老人闲聊。有人告诉我,穆和隐居的具体地点很可能是铜锣坪。这是一个因地形酷似铜锣而命名的山村。直到民国年间,这里还能看到青砖铺就的土坪、下马石、马厩等遗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在这里建房子,在地下挖出了不少古旧的青砖。曾经是铜锣坪的居民则言之凿凿的说,穆和在这里某一个十分隐秘的地方埋了的护庄宝物,铜锣坪遭难时宝物就会示警显灵。如此这样,不一而尽。看来,穆和可能真的隐居在这里了。

前几日跟几位道友品茶论道时,分享了一个我曾听说的因忤逆不孝死于非命,最后死无葬身之地的故事。其中一位道友颇有感触,也聊起他拜师入门不久就被雷劈的经过,心中感到非常奇妙也甚为震惊。

 

 

汉子把话说到这份上,郝郎中只好留了下来。

 

于是,三个男人一边尽兴喝着酒,一边推心置腹地说着话,郝郎中还把自己起初听到孩子哭不愿相救的事也照实讲了。

 

一直喝到天亮,汉子和那个曾经的贼一定要送郝郎中回家。两个男人都说:先生不光救了孩子,还给我们俩治了良心,我们送先生一程总可以的吧?

 

郝郎中拗不过他们的盛情,于是三个人便有说有笑地一路前行。

 

 

 

不想快走到郝郎中家村子的时候,老远就闻得一股焦糊味儿,再走近了瞧,村里墙倒屋塌,尸横遍地。郝郎中大叫一声不好,顿时就昏倒在地上。

 

汉子急得拼命掐郝郎中的人中,郝郎中好不容易才缓过气来。他强打起精神,满村子地找媳妇和孩子,可就是不见一个人影。

 

道教认为,道经是三清天尊——三洞教主为拯救宇宙众生,使用自然妙气书写的先哲圣典。道经藏于“七宝玄台”,神仙通过乩仙降笔等方式将经书传授给高道名士,再由他们传播布道于世间民众。道教经典卷帙浩繁,包罗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法术、斋醮科仪、传道弘道与风水推算等各方面内容。

 

战国中期的齐国兴盛起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信仰转变为宗教团体。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墨家尊天明鬼、兼爱互助和科技方术等思想与内容,被道教涵盖;《易经》是道士的基本经典,易学理论渗透到神学哲学、符箓丹道和斋醮科仪各方面;先秦道士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也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两汉黄老道教的《太平经》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以“太平世道”为目标。东汉丹鼎道派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发展了道教的养生炼丹术。

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陕西咸阳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于句曲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为“茅山”,茅氏三兄弟被称为茅山道教祖师。三茅真君得道于茅山,开茅山道派。早于五斗米道的创立近300年。[3]  汉末军阀张鲁伪称其祖张陵于东汉顺帝年间,在蜀地鹤鸣山自称老君“授以正法,命为天师”,炮制其祖孙三张立教说以惑众。实际上是由被张鲁杀害的张修建立五斗米道(天师道),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为基本经典,[4]  修行符箓咒祝、三官手书。后篡教成功的张鲁在汉中建立了地方割据的短暂政权。[4]  灵帝时期,黄老道教徒张角在中原地区创立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在疾疫流行时用符水咒说为人治病,发展了几十万信徒并建立三十六方来管理。张角在184年领导发动了黄巾起义,遭受统治者的镇压而失败,太平道销声匿迹。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尹彦德兄弟犒劳岳家军,这是茶陵火田尹氏家族引以为荣的事情。《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谱、民间传说以及张治、李东阳等县内前贤的诗文都有记载和吟咏。但是,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特别是细节方面的问题,这些材料记载得比较零散,或语焉不详,或引而不发,对此,很有理清的必要。本文就我所掌握的一些资料来略作说明,以期方家指教。

 

1、我的题目是《尹彦德兄弟犒劳岳家军》,这与上述文字资料一般性的叙述并不一致。这些资料表述为尹彦德犒劳岳家军。《茶陵州志·义举》(各种版本的)记载说:“宋岳飞讨曹成,道茶陵。彦德谒军门,以牛酒犒军三日。”成化八年(1472年),茶陵大学士李东阳回乡祭祖,应尹彦德的后裔尹汉琼之请为尹氏族谱作序,序中引用尹汉琼的叙述,也持这种说法:“岳武穆讨曹成时,彦德以牛酒犒师”。但是,尹氏族谱中的彦德小传却是另外一种说法。文字如下:

 

“九世祖彦德  崇罃公子。家巨富,好善乐施。时,岳武穆王奉命讨曹成,师次火田,公与弟彦尚、彦和以牛酒诣军门犒师,武穆称为长者,赠以诗云:‘富民高义重茶城,能犒行营十万兵。暂写一经光世业,凯旋飞奏请恩荣。’并赠古砚一方、‘一经堂’三字。后杨诚斋先生书以匾,其堂有记载。旧谱中州城旌忠庵镌岳夫子像,亦镌‘一经堂’三字德公。”

 

这一段文字清楚的记载犒劳岳家军的是尹彦德兄弟三人。为什么在一般性的叙述中只提到尹彦德一个人呢?这可能与古时候所说的父亲亡故之后,“长兄如父”,为一家之主的说法有关系,即尹彦德为兄弟三人这个大家的一家之主,称颂一家之主即是称颂一家,无需再说彦尚、彦和的名字。

 

2、尹彦德兄弟三人犒劳岳家军的原因。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谱、民间传说都没有提及,值得一说。

 

岳飞奉命追剿曹成而进驻茶陵,事情发生在绍兴二年。《茶陵州志》和民间传说在叙述这一事件时说,岳飞头一天晚上从江西经毛竹坳进入今秩堂乡合户村,在当地私塾先生帮助下,夤夜起行,第二天早晨到达今火田镇五门村杉里园,接受尹彦德兄弟的犒劳。其中留下的悬念之一是岳家军将士的早餐应该是在这里吃的。据上述资料称,在岳飞由秩堂移师火田的过程中,先后留下了墨庄、光泉题字,还有过平梅花、与彭可安交往的事迹。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甚至还记载了其中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故事:“岳忠武董师过茶陵之秩糖(应是“堂”字之误)。向有冬青树大数尺,横生梗道,过难之。忠武师至之夕,树忽直立。”后来,茶陵民间据此将其演化为岳飞一剑劈开穿石门的故事。这些材料给我们留下了另外一个悬念:岳飞并非如上述资料所说的那样,在不足12个小时的时间里,急匆匆的在秩堂、火田之间行军,而有一个因事而宜、亦驻亦行、从容行之的行军打仗过程。

 

再看看尹彦德兄弟是怎样犒劳岳家军的。据火田《尹氏族谱》记载,尹彦德兄弟此番劳军的“详单”是:每人每天一斤牛肉,一壶酒,两斤大米,另给每人一双鞋。除此而外,尹彦德还入军营宣讲,对岳家军将士作了一番“战前动员”或“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茶陵州志·人物》载,尹氏兄弟的此番义举“令六师之气不战而先夺,其于成功之助盖多矣。”据有关资料显示,这一支部队一共有一万人(一说八千人)。要让这一行人吃早餐的时间、地点安排得如此巧合,尹彦德一家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为这一行人准备早餐,还要一下子拿出这么多的犒劳物资,绝不是事前毫无准备匆促行之的结果。这其中隐含的悬念就是:尹彦德兄弟与岳家军之间一定有过事前的接洽和商定。

 

那么,尹彦德兄弟为什么要费这么大财力、精力来犒劳岳家军呢?答案只有一个:希望以此获取朝廷恩荣及政府的保护。这是一个富而社会地位低下的家庭在乱世谋取自保的一种手段和策略。关于这一点,我觉得没有展开的必要,我下面的叙述可以印证这一点。

 

3、有必要略作交代的几个后续故事。

 

其一,火田尹氏家族的恩荣。据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人物第六》载,当时,岳飞对尹彦德说:“君,长者也。富而无文,当一经教子,后必有显者。”并且还亲笔题写“一经堂”三字相赠,作为这个宗族的堂号。同时,应尹彦德之请,奏请朝廷选派国子监太学生掌教一经堂,教授宗族子弟。后来,宋高宗又为一经堂题写匾额。淳熙十六年,尹彦德之子尹士望在一经堂东侧筹建明经堂,宋高宗恩赐明经堂为明经书院。这是茶陵最早的书院。杨万里、杨至、龚用卿、翁溥等人先后为书院题写名字、匾额并撰记。这些人题写的匾,撰写的记后来都散佚不存。一经堂、明经书院为这个家族引来了一股经久不衰的尊师重学风气和传统,也它为培养了尹伯正、尹仲正、尹申、尹裦然、尹天球、尹天凤、尹谦孙、尹毂、尹岳、尹惟日等进士,使其成为茶陵仅次于谭氏家族的第二大科举名家。明经书院在历代风雨的熏浴中,几经拆建改造,最后成为长生观。1958年,人们又在长生观上兴建火田公社卫生院,现在,又由卫生院改为民房。

 

其二,岳飞赠送的古砚、诗的下落。尹申、尹明瞻在《尹氏初修族谱序》(南宋时期)、《尹氏续修族谱序》(明永乐十六年春)中介绍了两者的下落:“因以忠烈诗刻于里之湖亭,后以寇毁”。经过元末明初的战火之后,“家传武穆所赠古砚旧落陈氏,今漫不可得”。

 

 

沿潞溪逆流而上,穿过李家里,再往前走,不久就要到冷水井。这是散布在天堂山山间低谷的几个小山村。其中有一个山村地域狭小,四面高山环护,如深陷地底的水井,人们就把它叫做“冷水井”。而地域区划意义上的冷水井,指的是包括上大陇、半冲、冷水井、铜锣坪在内的地方。如果结合历史遗迹来考察它的地域范围的话,所谓的冷水井,应该还包括下大垅在内。民国二十四年实行保甲制度,这一带作为一个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命名为里仁保,原因也就在这里。

 

冷水井地处深山老林,偏远闭塞,交通尤为不便。从1992年开始,这里的人开始陆续外迁。现在,冷水井、铜锣坪的住户已全部迁出,山村荒芜,行将为人遗忘。但在历史上,这里曾因为穆和隐居而名闻遐迩。

 

《茶陵州志·杂志》(明嘉靖版)记载:“潞水溪北有冷水井,陈文帝时,处士穆和为太常博士,及北隋继统,和隐居教学不倦。开皇三年,屡征不起,遂以熔铁锢其门。……”《湖南省掌故备考录》记载得稍微详细:“陈文帝庚辰年,处士穆和为大常博士。隋继统,和隐居潞水冷水井。隋文帝开皇三年,屡征不起,遂以熔铁锢其门,岁余犹闻朗读之声。唐武德二年,少詹事杜淹为著其事,勒碑志感。裴寂纠之,遂扑其碑。明初于灰尘蔓草中得之。”两者可以互为印证。穆和隐居冷水井的原因、经过以及他最后的去向,我们现在无从稽考,但以上述记载为主干的传说,却仍然在潞水民间流传,它的基本情节与上述记载一致。据考证,穆和隐居教学不仅是潞水地区的私人办学之始,也是至今为止见诸文字记载的茶陵私人办学之始。在民间传说中,穆和隐居冷水井的故事还有一个留证的实物,即潞溪上一座叫里仁桥的小石拱桥,传说这座桥是他在隐居期间修造的。这座桥在下大垅境内,至今保存完好。这里曾经是一条交通要道,经冷水井过攸县,可以北上长沙等地。在民间传说中,过往官员途经潞水,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说的是风水宝地,不可干犯亵渎。实际上,这应该是文官武将过里仁桥时对穆和表示崇敬和怀念的一种自觉行为。

 

2009年下半年,我去冷水井一带与老人闲聊。有人告诉我,穆和隐居的具体地点很可能是铜锣坪。这是一个因地形酷似铜锣而命名的山村。直到民国年间,这里还能看到青砖铺就的土坪、下马石、马厩等遗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在这里建房子,在地下挖出了不少古旧的青砖。曾经是铜锣坪的居民则言之凿凿的说,穆和在这里某一个十分隐秘的地方埋了的护庄宝物,铜锣坪遭难时宝物就会示警显灵。如此这样,不一而尽。看来,穆和可能真的隐居在这里了。

前几日跟几位道友品茶论道时,分享了一个我曾听说的因忤逆不孝死于非命,最后死无葬身之地的故事。其中一位道友颇有感触,也聊起他拜师入门不久就被雷劈的经过,心中感到非常奇妙也甚为震惊。

 

 

一定是昨晚土匪来过了,把村里人杀得一个不留。

 

就在这时候,只听远处传来一声喊:爹!

 

郝郎中转头一看,是大舅哥牵着两头驴,驮着自己的媳妇和孩子过来了。

 

原来昨天夜里,郝郎中的媳妇不见男人回来,心里老大的不高兴,猜想他一定是在外头吃喝了,就干脆领着孩子回了娘家。娘家爹妈懂事理,苦口婆心地好一阵劝,今天天一亮,就打发大儿子送妹子回家,免得女婿找不着人上火。这不,也才转回来,才知村里遭了劫。

 

事情一挑明,大伙儿都惊呆了:若是郝郎中昨夜不去救那个孩子,赶回家正好堵住媳妇,一家人也就做了土匪的刀下鬼;若是郝郎中送孩子回家没遇上汉子误会,说不定立马回家也就让土匪撞上了……

 

想来想去,郝郎中直叹:天意,真是天意呀!

 

但是那两个陪他来的男人却抢过话头说:啥叫天意?郝先生善有善报,理当如此!

 

这是应了古人的一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啊!


南虚子微信

八字测算、命运分析,占卦问事、风水择日,卦不走空润金随缘


有缘者加南虚子先生微信 nanxuzi

精彩推荐
掐指一算:十二地支掌诀图

掐指一算:十二地支掌诀图

在电影中我们常看到有人掐指一算,就是推算出很多信息。实际上这是利用指掌来记忆干支,进而用干支来推衍一些需要的信息。这种指掌记忆的方法在如今依然很实用,乃专为方便记

地支相穿秘法 地支穿害 地支六穿

地支相穿秘法 地支穿害 地支六穿

地支六穿,在手图上表示,就是每一根指头上的两字,是相穿的。即:子未穿,丑午穿,寅巳穿,卯辰穿,申亥穿,酉戌穿。地支六穿,也称六害。 穿是排斥、敌视、破坏、伤害、仇人的意思

什么日子出生易富贵

什么日子出生易富贵

四柱论命,重点在四柱整体:日干有用得用;局中真神透出,堪得其用;干支组合,舒配得所;有病有药,行运助起药神;自然命运亨通,富贵天成。生日干支,仅为四柱之一,不足以定枢机,

“电脑”批八字算命,真的是值得信任吗?

“电脑”批八字算命,真的是值得信任吗?

算命,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几乎与人类文明史一样长,少说也有几千年了。比如,作为儒家经典之首的《易经》,最先就是用来算命的。一直以来,这个职业都被称为玄学。或

禄命术的发展

禄命术的发展

相比从无到有创造一种数术,从现有的各家数术中提取一部分内容,然后融入自己的思想以达到想要的效果是更容易些,历史上的一些数术或一门数术的不同流派便是如此产生的,生辰

六十甲子干支损益

六十甲子干支损益

                          我们经常可以在古装仙侠影视剧中听到甲子的说法,甲子其实指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干支之一,那么天干地支纪年法中藏着怎样的玄机呢?如果按照古人的纪年方法,我们如今的年份该怎么计算呢

为什么说积阴德, 可以冲破先天八字的束缚!

为什么说积阴德, 可以冲破先天八字的束缚!

什么叫 阴德充盈,五行难拘呢?大家都听过一句话,说一个人修炼成仙了,就可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们凡人,刚出生时的八字,就基本已经圈定了我们的人生。而命理师分析

大师亲算

  • 南虚子师傅介绍
  • 教你起个网名改运
  • 结婚、订婚择日讲究
  • 2024年犯太岁的生肖
  • 八字案例合集
  • 紫薇斗数
  • 八字如何算结婚时间
  • 2024年天赦日是哪一天
  • 称骨算命表

解签算卦

按Ctrl+D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