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是不灭的。这个不灭的灵魂,也就是鬼。据记载:
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按,指黄帝、尧、舜、禹、汤)之所不变也。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汉代郑玄注:“鬼之言归也。”人们对死者进行埋葬和按时进行祭祀,就是为了使死者的灵魂得到安定的归宿。所谓“神”和“鬼”,没有严格的界限。古人一般认为神鬼有尊卑之别,神住天上,而鬼游荡世间。据说:
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知之精气谓之鬼。(《礼记·乐记》:“幽则有鬼神”。东汉郑玄注)
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吕氏春秋·顺民》:“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东汉高诱注)
鬼之灵者曰神。(《史记·五帝本纪》:“依鬼神以制义”唐张守节注)
从先秦到西汉的一些资料看,当时的人们是把一般人死后的灵魂称之为“鬼”,而对于一些原始公社制社会的著名部落首领(传说人物)和在历史上有过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因为他们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死后便称之为“神”。例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伏羲、神农、女娲,五帝——黄帝、帝喾、颛顼、尧、舜,原来都是某一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因为有伟大功劳,给人民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利益,死后被尊为神。
一些有重大发明的人,例如周人的祖先弃(后稷)传说教人农耕稼穑,死后被奉为稷神;共工氏之子后土善治水,死后被奉为社神;颛顼的后裔祝融原为祭火神的官(火正),可能对教人用火有功,死后被奉为火神。由于这些都是传说,古书的记载很不一致。夏、商、周的统治者为了表明自己受命于天,也竭力抬高他们祖先的地位,把他们的祖先说成是在天帝周围的神,与天帝共同享受他们的祭祀,这叫做“配天”。古籍记载:
夏后氏亦褅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褅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褅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礼记·祭法》)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孝经·圣治章》)
据郑玄注,“禘”是指祭天。夏商周的统治者往往把他们的祖先神与至上神上帝同一视之。“郊”,指在国都的南郊祭天,这里是指在祭上帝的同时还祭祖先神鲧、冥、稷;而所谓“祖”、“宗”,是指在称做“明堂”的祖庙中祭祀的祖先神。
此外,由于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所以产生对自然的崇拜。人们把灵魂观念扩大到自然界,认为万物与人一样,都有灵魂。于是认为,日月星辰、山川湖海、风雨雷电等等,都有神灵。如《礼记·祭法》所说:“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在社会上出现统一的君主以后,便逐渐形成这样一种思想,即认为在一切精灵之上还有最高的至上神“帝”、“上帝”或“天”。

八字测算、命运分析,占卦问事、风水择日,卦不走空润金随缘
有缘者加南虚子先生微信 nanxuzi